传播国学经典

养育华夏儿女

《菊》《野人饷菊有感》阅读练习及答案

作者: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:网络

阅读下面这两首诗,完成14~15题。

[唐]郑谷

王孙莫把比蓬蒿,九日枝枝近鬓毛。

露湿秋香满池岸,由来不羡瓦松①高。

野人饷菊有感

[明]张煌言②

战罢秋风笑物华,野人偏自献黄花。

已看铁骨经霜老,莫遣金心③带雨斜。

【注】①瓦松: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,“高不及尺,下才如寸”,没有什么用处。②张煌言:明末抗清英雄,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。③金心:菊的花朵。

14.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
A.郑谷诗题为“菊”,虽通篇不着一个“菊”字,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

B.郑诗第三句的“满”字,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,绵绵不绝。

C.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,而赠予他菊花。

D.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,后两句托物言志,全诗既是写菊,又是写人。

15.同样是写菊,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,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。(6分)

答案:

14.D(张诗的前两句是叙事,不是直抒胸臆)

15.①郑诗把池岸边的菊化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,写出菊花的高洁、清幽,表现了自己不求高位、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。②张诗写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,但仍像铁骨那样坚硬,支撑花朵不受风雨侵袭而偏斜,表达了自已抗清爱国的坚贞志气。(共6分,每点3分)

关键词:阅读答案

用户评论
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
国学经典推荐

《菊》《野人饷菊有感》阅读练习及答案

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

Copyright © 2016-2024 guoxue.moneyslo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

山ICP备1900200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