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播国学经典

养育华夏儿女

姚合《咏盆池》朱熹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阅读答案

作者:佚名 古诗词考题 来源:网络

咏盆池①

[唐]姚合

浮萍重叠水团圆,客绕千遭屐齿痕。

莫惊池里寻常满,一井清泉是上源。

 

观书有感(其一)

[宋]朱熹
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问渠②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[注]①盆池: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,引水灌注,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。②渠:第三人称代词。

14.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姚诗中水面上重叠的浮萍惹人怜爱,朱诗中水面则像一面镜子一样澄澈明净。

B. 姚诗咏盆池着眼在“满”,朱诗咏方塘着眼在“清”,诗人观察视角有所不同。

C. 姚诗“惊”字写出对盆池常满的惊异,朱诗“问”字表达对方塘常清的赞许。

D. 两首都写到水有源头,姚诗前,朱诗在后,朱熹写作时有可能借鉴了姚诗。

15. 这两首诗的的后两句语意相近。请结合诗句分析朱诗后两句为何流传更广。

 

【答案】

14. C

15. ①意象构成上,朱诗着力突出方塘之“清”,与前两句呼应紧密,形象鲜明,更富诗意;姚诗只写盆池之“满”,与前两句呼应不太紧密,形象有点呆直,意趣不足。②艺术技巧上,朱诗把水当成人来写,以水喻人,一问一答,易于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;姚诗较为平实地道出眼前所见,不易激起人的启悟。③思想内容上,朱诗立意别致,见水非水,富有理趣;姚诗立意浅近,写景客观,见水是水,理趣不显。

【解析】

【14题详解】

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。

C.“朱诗‘问’字表达对方塘常清的赞许”分析有误,应是表达对方塘常清的思考。

故选C。

【15题详解】

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能力。

意象构成上,朱诗着力突出方塘之“清”,与前两句呼应紧密,“清”得不仅能反映出“天光云影”,而且能反映出“天光”和“云影”“共徘徊”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,形象鲜明,更富诗意;姚诗“莫惊池里寻常满”,只写盆池之“满”,与前两句呼应不太紧密,形象有点呆直,意趣不足。

艺术技巧上,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朱诗把水当成人来写,以水喻人,一问一答,因为“方塘”不是无源之水,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“源头”,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“活水”。这个“方塘”由于有“源头活水”的不断输入,所以它永不枯竭,永不陈腐,永不污浊,永远“深”而且“清”,易于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。姚诗“一井清泉是上源”较为平实地道出眼前所见,直接告诉人们事实,不易激起人的启悟。

思想内容上,朱诗借水之清澈,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,暗喻人要心灵澄明,就得认真读书,时时补充新知识。立意别致,见水非水,富有理趣。姚诗“一井清泉是上源”属于客观写景,见水是水,立意浅近,理趣不足。

关键词:阅读答案

用户评论
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
国学经典推荐

姚合《咏盆池》朱熹《观书有感(其一)》阅读答案

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

Copyright © 2016-2024 guoxue.moneyslo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

山ICP备1900200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