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道棠梨寒恻恻,子规满路东风湿。留连好景为谁愁,归潮急,暮云碧,和雨和晴人不识。
北望音书迷故国,一江春雨无消息。强将此恨问花枝,嫣红积,莺如织,侬泪未弹花泪滴。
词之起首二句,便为明室的衰亡刻画了一个萧瑟凄凉的环境。在荒凉的古道上,棠梨在寒风中瑟缩。子规凄苦的啼声铺天盖地,到处可闻,路人当此,情何以堪!以下“留连好景为谁愁”,承上启下,带出“归潮急”三句。进一步用恶劣的天气比喻严峻的形势。整个上片着重写景,着意渲染,营造出一种凄苦而又严峻的意境,中间以“留连”一个反问句点醒,唤起读者的沉思,用心可谓良苦。下片着重抒情,在感情的流露中自然而然地带出景色。下片前两句,即写作者心中之境界。由于他是志士,时时翘首远望清兵铁蹄下的“故国”;可是“一江春水”浩渺无边,阻挡了他的视线,也隔断了北来的消息。于是他不得已而问花枝。可是花枝不语,只见落花阵阵,堆积满地,而黄莺也惊躁不安,在花枝间飞来飞去,像织布的梭子一样。这些景象,都是作者忧国忧民时心灵的外化。此刻鸟为之惊飞,花为之滴泪,便突出了春恨,也就是家仇国恨之深之切。
陈子龙 : 陈子龙(1608—1647)明末官员、文学家。初名介,字卧子、懋中、人中,号大樽、海士、轶符等。汉族,南直隶松江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崇祯十年进士,曾任绍兴推官,论功擢兵科给事中,...[详细]